创新与文明:意大利百年企业的城镇规划和品牌策略

首先是《店口》这本杂志本身。这是我们第一次知道在国内竟然有一个镇,专门为宣传自己而办了一本杂志。无论它以什么方式传播,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它首先象征着一种对未来的想象;另一方面,无论你是否满意,店口这样的乡镇是今天中国的大多数,也是中国乡镇未来发展的基本样貌。最后,无论我们主观上是否喜欢店口所呈现的面貌,我们都应该尊重改造店口的这群人。尊重他们,就是尊重一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追求财富、摆脱贫穷、改变命运的自由。

“工业城市伊夫雷亚位于皮埃蒙特地区,这里曾是打字机、机械计算机和办公电脑制造商奥利维蒂(Olivetti)的试验场。遗产地包括一座大型工厂,和用于行政、社会服务及住宅用途的建筑。该建筑群大多为20世纪30-60年代间的意大利著名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的作品,是社区运动(Movimento Comunità)的体现。伊夫雷亚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项目,表达了现代视野下工业生产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伊夫雷亚,20世纪的工业城市”这一遗产的描述。伊夫雷亚于2018年当选世界遗产,是2018年度唯一入选世界遗产的工厂建筑,也是当年入选名单上最“年轻”的世界遗产。

伊夫雷亚(Ivrea)是位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首府都灵北部的一座小城镇,如今属于欧洲工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都灵都会区(Metropolitan City of Turin)。伊夫雷亚历史悠久,公元前5世纪就有人类居住,城市至今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区。

▲如今的伊夫雷亚奥利维蒂厂区。由于伊夫雷亚工业区(Olivetti工厂)保留了完整的工业城市风貌,作为一个模范社会项目,Ivrea表达了“工业生产与建筑之间关系的现代愿景。”2018年,“伊夫雷亚的工业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伊夫雷亚的工业城市”遗产范围包括Olivetti工厂和以及用于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建筑物、住宅单元等。

在20世纪以前,伊夫雷亚只是一个的普通的小城,在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等众多名城的光辉掩盖下,可谓默默无闻;由于一家公司奥利维蒂的诞生,伊夫雷亚在20世纪却一跃成为世界闻名的信息工业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14000名科技人才,他们移居于此,伊夫雷亚人口因此翻了一番。

▲伊芙雷亚人口数量变化图。在1920年代-1980年代,城镇人口显著上涨,绝大部分都是移居此地的奥利维蒂员工。

在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决策、股权、资金链等问题,公司被迫分散改组,最终在2003年被意大利电信集团收购成为其子公司,辉煌不再。但是这家公司的创新精神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依然被后来者吸收并传承了下去。在1981年,乔布斯参加了阿斯彭世界设计大会(International Design Conference in Aspen),其中的意大利的产品设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和启发;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蒂诺(Cupertino,奥利维蒂美国总部所在地)乔布斯曾多次与奥利维蒂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探讨产品设计理念。奥利维蒂前总裁Elserino Piol(他和乔布斯在美国相识)回忆,乔布斯在90年代初参观奥利维蒂在米兰和伊夫雷亚的工厂,并与设计师马里奥·贝利尼(MarioBellini)在米兰会面。

回望伊夫雷亚工业城镇发展的百年历程,它对同是工业城镇的店口的企业家们会我们有什么样的何启示?

奥利维蒂的创始人卡米洛·奥利维蒂(Camillo Olivietti)1868年出生于伊夫雷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纺织商人,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虽然他一岁时丧父,不过他的母亲并未放松他的教育,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意大利皇家工业博物馆(Regio Museo Industriale Italiano,当时意大利的工业科技的展览和研究机构,后和皇家工程应用学校合并为都灵理工大学),师从电器科学先驱、感应电动机的发明人加利莱奥·费拉里斯(Galileo Ferraris,1847-1897,电器科学家工程师发现转动磁场和发明了交流电动机),并于1891年毕业。随后前往伦敦的电气设备公司工作一年。

1893年夏,卡米洛·奥利维蒂作为老师伽利略·费拉利斯的翻译,与老师一道前往美国参加在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电器工程会议。1893年8月13日,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Llewellyn Park接待了费拉利斯和卡米洛·奥利维蒂一行,并带领他们参观了工作室和车间。Llewellyn Park是一个1880年左右建立的社區,以 “城市居民的乡村住宅”(Country Homes for CityPeople)為其建造理念,现被开辟成为托马斯·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随后卡米洛·奥利维蒂在美国的土地上旅行,他横穿美国,从五大湖畔的钢铁之城芝加哥,到因西海岸因淘金热而崛起的旧金山,行程数千公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阅历。

▲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西奥兰治,美国新泽西州。1886年爱迪生建立,他在这里发明了电影摄像机,改进了留声机、录音机、无声电影以及镍铁碱性蓄电池等重要发明。

在加州,卡米洛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助理的职位,接触了先进的电气科技。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旧金山,是旧金山最繁荣的时期,工业发展很快,港口非常繁忙,工作机会很多,到处弥漫着乐观主义和憧憬美好未来的气息。以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为中心,思想开放自由,聚集了一批科技人才。大学生们经常在车库和附近的山上做实验,卡米洛深受这种气氛的感染。在卡米洛离开美国大概三十年后,1934年,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毕业的戴维·帕卡德(Dave Packard)和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在洛杉矶附近的一个车库里共同做实验,1939年,他们创立了惠普。后来,他们创业之初的那间车库被认为是硅谷的诞生地,被加州政府列为历史遗产,上面立了一块刻有“硅谷诞生地”的铜牌。

美国的工业成就和蓬勃发展的势头让他十分振奋,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如果说英国的工业发展状况已经让我震撼,美国的发展程度要比英国更高,不但是工业发展,社会素质的发展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出自其卡米洛·奥利维蒂在美国所写的的信件合集《美国信函》(Lettere Americane))也许,就在美国太平洋铁路上隆隆飞驰的火车上,创办一个伟大企业的梦想已经在这个年轻人的心里悄然生根。

▲约1880年,太平洋铁路上的火车穿过合恩角(Cape Horn),该处是太平洋铁路最险峻的地方之一,铁路在此穿过内华达山脉,到达洛杉矶。1893年,卡米洛正是乘坐太平洋铁路上的火车,横穿广袤的西部荒原和山脉,从芝加哥到达洛杉矶的。

卡米洛回到意大利后,在1896年创办了C. Olivetti & C公司,一开始以进口自行车和打字机为主。经过几年的积累,他在米兰开办了工厂,以制造实验室仪器为主。但是,卡米洛依然十分希望做一家他心目中的创新型公司,所以他毅然卖掉了在米兰的产业,将公司搬回到了家乡——伊夫雷亚。

离开大城市回到小城,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决定,因为在20世纪伊始的伊夫雷亚只有1万人左右,绝大多数镇上的人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米兰是当时意大利最先进入工业革命的城市。早在1883年,意大利爱迪生公司(Giuseppe Colombo在获得爱迪生的专利后在米兰建立)修建的发电厂就开始为市中心区域的公共照明提供能源;1893年,米兰的第一辆电车成功通车。两个城市的发达与落后显而易见。

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的重要性在任何时代不言而喻。一百年后的2008年,有美国“硅谷教父”之称的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文章《市井雄心》( Citiesand Ambition)中写道:“是不是你胸怀大志就一定要去一个伟大的城市居住呢?并不是;一些工作,你只要一帮聪明的同事一起打拼就够了。”当卡米洛开始招聘工人的时候,在当地招到十多人,除了卡米洛本人有大学文凭之外,其他人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不识字),在进入公司之前分别从事农民、铁匠、挤奶工等职业。但是卡米洛并没有因此而轻视他们,他一直相信自己的员工是最优秀的,在员工的培养上亲力亲为,利用空闲时间在自己的家中为员工教授文化和电气学知识,还鼓励他们自学,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公司环境。这些人在卡米洛的悉心指导下几乎全部成为了技术骨干,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米尼克·布尔兹奥(dDomenico bBurzio),之前是一个靠打铁为生的铁匠,后来成了卡米洛的左膀右臂,成为Olivetti奥利维蒂第一任技术总监。

1908年11月,大清帝国皇帝光绪帝驾崩,随后慈禧太后逝世, 年仅3岁的溥仪在风雨飘摇中即位,大清帝国改年号为宣统。同一年,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伊夫雷亚,卡米洛·奥利维蒂(Camillo Olivetti)年满四十,他经过慎重思考后决定,把公司业务由主营电器测量仪器改为专门制造打字机,并把公司名称由C. Olivetti & C改名为Olivetti。人们发现,在被当地人俗称为“红砖工厂”(la fabbrica in mattoni rossi)的奥利维蒂厂房的屋顶上,打出了这样的招牌“奥利维蒂——本国第一家打字机制造厂Ing. C. Olivetti & C. – “Prima fabbrica nazionale macchineper scrivere。奥利维蒂正式诞生。

▲1908年左右的“红砖工厂”。其宣传牌上写着“奥利维蒂——本国第一家打字机制造厂”。

1932年,卡米洛奥利维蒂的儿子安德里亚诺开始担任公司董事,并逐渐接手公司的管理业务。在公司第二代掌门人安德里亚诺的带领下,公司在上世纪的50年代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到了公司成立50周年的1958年,奥利维蒂有超过24000人的员工,在海外的分厂还有约10000员工,60%的产品用于出口。公司迅速地扩张,在1959年收购了美国最大的打字机生产商Underwood,此时奥利维蒂占据世界打字机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1965年,该公司成长为拥有 8 万名员工、10 个本土工厂和 11 个海外工厂的跨国集团。

科技是技术型科技企业的立身之本。在人类由机械机器时代迈向电子科技的时代,奥利维蒂一直对科技保持着不懈追求。在这家公司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打字机、第一个微型处理器和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rogramma 101),同时在品牌推广、产品设计创新和国际化运作方面都有很多革命性举措,并被后来的公司所学习。

1947年,公司推出了计算器La Divisumma 14,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执行四则运算的打印型计算器,计算结果会打印在纸卷上。这件产品是介于机械时代和晶体管时代的重要设计。在晶体管技术发明后,世界上第一台全电晶体式电子计算器,则是1964年日本的夏普(SHARP)公司推出的CS-10。

1965年推出的世界第一部个人电脑Programma 101,作为当时世界运算能力最强大、体积最小的个人电脑,也被认为是第一款便携式可编程的计算机。在1965年的纽约世博会上,这款产品大受欢迎,不得不加设围栏来规范参观者的涌入。Programma101率先服务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美国“阿波罗登月11号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的几年中,奥利维蒂加大对电子领域的投资和并购,但是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前期资金,奥利维蒂在财政上难免吃紧。而且新加入的股东与原olivetti家族的股东不和,加上外国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公司的发展整体减缓,也为未来的衰落埋下危机。

在这一时期,奥利维蒂还生产了一些经典产品。马里奥·贝利尼(Mario Bellini)在1966年设计的TCV 250显示器(Video Display Terminal,即显示器),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屏幕很小,但是这台机器已经具备日后台式电脑和键盘的雏型,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收藏。

奥利维蒂1959年推出了大型晶体管计算机The Elea 9003。这款产品发布日期比西门子2002和IBM同类型计算机晚几个月,但是计算能力要优于其竞争对手,每秒可以计算8-1万条指令。同时“孟菲斯小组”领军人物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他也是设计米兰马尔彭萨机场的设计师)人性化的设计也为这款大型产品增色不少。虽然奥利维蒂在这款产品之后就放弃了大型商用计算机业务,但是还是有全球40多家单位订购了这款计算机。

▲1965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现场,奥利维蒂推出programma101。奥利维蒂的工程师在展会现场向观众展示用programma101计算卫星轨道。

▲1965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现场,奥利维蒂推出programma101。奥利维蒂的工程师在展会现场向观众展示用programma101计算卫星轨道。

▲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用programma101计算阿波罗登月计划数据,注意右图中的「月球飞行手册」)。美国宇航局于1966年购买了10台programma101,用于选择着陆点和计算阿波罗11号着陆月球的演习,阿波罗登月计划于1969年7月首次将人类送上月球。

“有一天,在这个工厂,我们的工作目标将会以物质和道德为前提,成为一个新的、真实的文明的一部分,以及致力于为大家追求更自由、更快乐和更有自主意识的生活。”

纵观奥利维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企业软实力是这家公司非常关注的部分。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漫长过程,建立一个品牌往往需要数年,很多公司甚至有上百年的历程。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地区的“软实力”的体现。“软实力”一词最先来源于国际关系这一研究领域,后来被推广到企业发展、乃至地区发展的领域上。简单来讲,“软实力”是吸引和共同选择的能力,是通过吸引力和凝聚力来引导、获得他人偏好的能力。软实力的“软”在于它是非强制性的。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软实力是一种建立在企业硬实力(资本、技术、规模)基础上,能够有效吸引和影响利益相关者及其他社会客体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创新能力、营销网络、和谐指数、社会责任和共识力、执行力、管控力等以及由此凝聚而成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的总和。

对于奥利维蒂,在企业建立之初,第一代掌门人卡米洛就利用当时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和对国家品牌的支持,打出“奥利维蒂——本国第一家打字机制造厂”的旗号。1911年的都灵世博会,奥利维蒂又推出了M1打字机。这款产品有多项技术上的创新,包括4步传动杠杆、前置的色带选择装置、防止打字超过页面边缘的防护装置等。除了技术,以外。在产品体验、企业文化宣传和营销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这款打字机优雅流畅的外形,外形由卡米洛亲自设计,显示了他对产品设计的超前理解:“机器的外形具有特殊价值。打字机不是装饰品,装饰元素不宜过多。它必须具有简洁、优雅的外观,同时兼具功能。”在这款产品的海报设计同样别具一格: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指着M1打字机,仿佛将诗人的优雅注入机器,海报配色鲜明活泼,令人过目不忘。M1一经推出就获得成功,当年就收到了意大利海军部门的100台订单,第二年又收到了意大利邮电部的订单。

▲M1打字机海报。但丁指着M1打字机,下方文字意为:第一个意大利打字机工厂:伊芙雷亚的奥利维蒂。但丁不但是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人,被称为意大利语之父。这样的宣传海报对文字工作者和意大利国家主义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1930年代起,作为公司第二代掌门人安德里亚诺·奥利维蒂(Andriano Olivetti),是将奥利维蒂的影响力推向世界的关键人物。他将目光投向有着巨大前景的电子行业。自他接手之后,奥利维蒂跳出了之前较为局限的办公打字机领域,将的产品线延伸到电子领域:电传打印机、计算器、办公家具等,还生产电子打字机、计算器,并开始生产数控产品。安德里亚诺使公司得到了巨大发展,他不但是工程师和企业家,本身还是一位致力于工人和社区民众福利的社会活动家。他是塑造奥利维蒂软实力的主要人物。

一个好的设计不但可以提升产品销量,还表达了对用户体验的关怀和专注。意大利企业对于设计的关注众所周知,大到法拉利、兰博基尼等跑车的外形设计,小到家具设计和服装,甚至一张产品海报。奥利维蒂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1950-80年代,几乎所有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都为奥利维蒂设计过产品、海报或建筑。

▲《My funny Valentine》,切特·贝克(Chet Baker)演唱。此曲作为爵士乐经典,迄今为止被600多名歌手分别演唱,收录在1000多张不同专辑内,其中切特·贝克的演唱最为经典。2015年,以切特·贝克的歌曲版本为原型的格里·穆里根(Gerry Mulligan)演奏的萨克斯四重奏《My funny Valentine》被选入国会图书馆的国家唱片登记局(National Recording Registry),以表彰这首歌“对社会和音像界的文化,艺术/历史的意义”。

1969年,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也是米兰马尔彭萨机场机场的设计者)和其同事派瑞·金(Perry King)设计出了著名的“情人打字机”(Valentine)。这款打字机的名字来源于西海岸爵士音乐领军人物切特·贝克(Chet Baker)演唱的一首歌《My funny Valentine》,里面有一句歌词广为人知:Yet you’re my favorite work of art。它一经推出就成为当时流行文化中的宠儿,成为60年代嬉皮文化(hippie)设计的一个符号。在60年代,青年人追求个性解放,从服装到产品都追求随意舒适。这款打字机与奥利维蒂之前的打字机风格大相径庭,在优雅之余透漏出一种随性不羁。同之前所有打字机不同的是,这款打字机便于携带,在这款产品之前,所有打字机都是只能放在家或办公室使用,而“情人打字机”可以方便地拿到任何场地。它有一个精致的铝制外壳,但除了关键部位的零件为金属之外,情人打字机节完全由光滑、轻盈的ABS塑料制成,带有手柄。在70年代,ABS塑料是一种代表着现代性的材料。这款打字机出现在多部电影中,包括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执导的划时代的作品《发条橙》中。它也被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罗马XXI博物馆、伦敦设计博物馆和米兰三年展等机构收藏,也是汤姆·汉克斯(Tom Hanks)最喜爱的的私人收藏之一。

▲奥利维蒂“情人打字机”海报。文字意思:“向我解释下你随身携带的小红壳,是哪一种红色?Valentine红。”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和产品设计师弗兰克·阿尔比尼(Franco Albini)在为奥利维蒂设计产品。

奥利维蒂的海报设计也是令不少人津津乐道的,构图简洁,色彩明快。平面设计师乔瓦尼·宾托里(Giovanni Pintori)为奥利维蒂的海报和宣传册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设计史学家卡罗琳·罗伯茨 (Caroline Roberts)在其专著《有远见的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 Visionaries)里选出了10位鲜为人知却拥有非凡影响力的设计师,其中就有乔瓦尼·宾托里。

宾托里出生于1912年,1936年大学毕业后就在奥利维蒂发展与广告事务所工作,后成长为主管广告设计的负责人。他为奥利维蒂工作了整整三十年,直到1967年。他一共为奥利维蒂制作了数百份广告,小册子和海报,同时负责设计展览会和展览配件。这位设计师晚年痴迷绘画,1999年在米兰去世。

宾托里所在的1930到1970年代,正是平面设计承前启后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使得产品宣传对于产品的销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手机、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代,平面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时的很多广告风格夸张而鲜艳,以宾托里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师首先将现代的构成融入设计,他的作品总是能清晰准确的传达出信息,没有多余的东西,表达克制。有人这么评价他的设计:“和任何一种风格放在一起都不显违和。”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他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他会为字母排列的微小间距先后调整上百次。

“将设计融入生活本身”,这种设计哲学对战后的日本平面设计影响很大。195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了Olivetti展览,他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赞誉。1953年,他登上了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封面,这是该杂志历史上唯一一次选用设计师的头像做封面。1984年,日本《idea》杂志将宾托里评为二十世纪三十位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

▲宾托里为奥利维蒂“Lettera22”打字机设计的海报。彩色的跳跃色带模仿了手指在打字机上跳跃的动态。1950年。

半个多世纪前,奥利维蒂就非常关注门店设计对企业品牌的宣传作用。奥利维蒂在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门店,伦敦、芝加哥、旧金山、威尼斯、纽约、巴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门店的设计都可圈可点。其中威尼斯、纽约和巴黎的门店最有代表性。早在1942年,奥利维蒂在罗马以艺术和设计为主题,开设了一家门店并取得巨大成功,由“新艺术阵线”(New Arts Front)著名画家雷纳托·古图索(Renato Guttuso)绘制的8米高的巨幅绘画安置在门店内,成为设计史上的神来之笔。

安德里亚诺认为,门店的价值不仅是一个售卖物品的场所。“一家门店,不仅能够传达一系列产品的技术卓越性和功能性,还能够传达各个方面的美感和文化。一家门店可以在一个小空间内以明确无误的方式重新组合关于企业的一切。我们可以从门店的反馈中获得需求、购买和顾客的看法。如果消费者认可你的文化价值,公司的产品会以比生产成本高十倍的价格出售,我们无疑会有更大的利润。”

建筑师卡洛·斯卡帕(CarloScarpa)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设计的奥利维蒂商店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这座建筑由奥利维蒂第二代掌门人安德里亚诺·奥利维蒂在1957年委托斯卡帕设计,旨在陈列公司著名的打字机和计算器产品,并作为“名片”宣传Olivetti公司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企业形象。虽然只有130平米的面积(最窄处只有3.7米,而且2楼还是不规则的L形),却是全世界喜爱建筑、室内设计和艺术者的朝圣之地。这座建筑对于流动空间的极为丰富体验营造,对于大理石、木材、铸铁和黄铜材料特性的发挥,对于威尼斯铁艺、门窗机械以及细部的关怀,对于水流、光等元素的呼应,都堪称完美。

▲威尼斯奥利维蒂商店入口。入口处的黄铜雕塑“阳光下的裸女”(Nudo al Sole),由雕塑家阿尔贝托·维亚尼(Alberto Viani)所作。

纽约的奥利维蒂商店位于繁华的曼哈顿第五大道,1954年开业。这座门店在1960年代有“第五大道最美丽的门店”之称,曾让不少人流连忘返。由米兰的建筑事务所BBPR的建筑师罗杰斯(Ernesto Rogers)、佩莱苏蒂(Enrico Peressutti)、和巴比亚诺(Lodovico Barbianodi Belgiojoso)负责设计建筑部分,由雕塑家尼沃拉(Costantino Nivola)设计装饰部分。1965年,IBM获得了第十五届现代家具奖设计奖(Prize designs for modern furniture),IBM的总裁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r.)发表了获奖感言,说道:“今天我要感谢一个人——奥利维蒂的老板安德里亚诺·奥利维蒂(Andriano Olivetti),十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在纽约被一家第五大道的奥利维蒂门店所吸引,他的产品和设计融为一体,墙上精美的浮雕、流动的大理石和彩色的穆拉诺玻璃的光晕让我记忆深刻。后来IBM团队致力于设计也正是受到这家门店的启发。因此我要像奥利维蒂的老板鞠躬致敬。”这家门店空间开阔,大门由16公尺的核桃木雕成,高达6米多巨大浮雕布满整个墙面,由著名的威尼斯穆拉诺玻璃制成的吊灯发出五彩的光晕,地面由奥斯塔山谷(Valle dAosta)出产的含有绿色孔雀石的大理石构成,在展陈区域凸起,形成钟乳石一般的效果。门口放置的打字机可供任何一个顾客体验使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奥利维蒂纽约门店室内空间,位于第五大道584号。BBPR设计。1960年代。

▲奥利维蒂巴黎门店,由弗兰克·阿尔比尼(Franco Albini)和盖·奥伦蒂(Gea Aulenti)合作设计。

除了设计领域,奥利维蒂还非常重视艺术品的保护。从1982年开始,奥利维蒂资助了修复达芬奇的著名绘画《最后的晚餐》的修复,这次修复过程长达17年(1999年才结束),极为有效地保护了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艺术品。

▲1983-1984年,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在修复中。该画是用一种蛋彩、石膏、松脂和乳香脂制作的混合颜料所绘,在历史上多次修补。由于二战被轰炸影响和后来的人为破坏,该画在70年代中期急剧衰败。1982年,修复师平宁(Pinin Brambilla Barcilon,意大利著名修复师)开始负责领衔修复这一名作,修复顾问团队多达数十位艺术家和古典学家,前后耗时十七年。

1930年代,安德里亚诺发现,随着企业的扩张,嘈杂、混乱的工厂环境对员工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工人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更好的协调城市环境和工业生产,安德里亚诺提出了“创造人道的工业城市”的理念,并在此理念下决心设计奥利维蒂在伊芙雷亚的厂区。他希望,这个厂区不但是工厂,还要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社区,可以为工人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设施,从而激发工人的创造性和团队凝聚力。为了这个目标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来设计厂区,并把自己对理想社区的思考写成了《人的城市》(Citta dell’Uomo)一书。在这本书中,安德里亚诺认为人的生活应该受四种力量的指导:真理、正义、美丽和爱。他说,如果缺少这四种力量中的任何一种,就不能说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奥利维蒂领导层、公司工会和建筑师路易吉·费尼尼(Luigi Figini)和齐诺·博里尼(Gino Pollini)等专业建筑师一道,致力于高质量的厂区规划,他们组成了奥利维蒂建筑委员会,共同创造了建筑师与客户合作的典范。路易吉·费尼尼和齐诺·博里尼都毕业于米兰理工大学,都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先锋团体“七人小组”(Gruppo 7)的成员,这个团体中还包括著名建筑师朱塞佩·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他们两人从1933年起,开始负责规划奥利维蒂的厂区。

厂区规划和建筑实践从1930年代持续到1960年代,长达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奥利维蒂建筑委员会根据员工需求和公司需要,修建了30多组建筑。规划区域沿着Corso Jervis大道铺展开来,长约2公里,构成伊夫雷亚工业城市的建筑群,众多服务设施和具有卓越建筑质量的住宅点缀在绿地和树林间,表现了一种现代生产的愿景和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由路易吉·费尼尼(Luigi Figini)和齐诺·博里尼(Gino Pollini)设计,1958年完成的奥利维蒂“ICO中央办公楼”(ICO centrale)。这座建筑展现了意大利理性主义的时代风格,建筑大胆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和天窗,将自然光线和阳光引入办公空间,利于优化过的钢结构在室内空间创造出两个巨大的中庭,营造出丰富的空间。精确的施工和结构设计使得这座建筑至今光彩如新。该建筑设计建造的年代,钢结构玻璃幕墙的办公建筑在全球还不多见,伊夫雷亚当地人称这座建筑为“伊夫雷亚的骄傲”。

▲ ICO办公楼。建于1958年。61年过去,ICO中央办公楼至今仍在使用。

现在被列为世界遗产保护范围的这些建筑物在1930-1960年代之间建成,该地区有着大量绿地景观。主要建筑物包括奥利维蒂办公大楼、研发中心、福利保障中心、公司酒店、工人之家、发展中心、热力学研究所、室内游泳馆、体验学习中心和不同形态的员工住宅、别墅等。奥利维蒂公司不但为员工提供住房,还解决员工的子女入学问题,在厂区内配备幼儿园、牙医、心理医生,向全体员工开放。这些举措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员工可以安心工作,并且一干就是数十年。

▲奥利维蒂厂区位于多拉河(Fiume Dora)南岸,在规划时留出了与历史城区的缓冲地带。

▲奥利维蒂为工人建造的住宅,每个建筑可容纳四个带小孩的家庭,至今仍在使用。

现今的小城,随着奥利维蒂的衰落,仿佛又归于平静。这些建筑是历史存在的凭证,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世界遗产,不但是地区历史的见证,更为旅游业留下了宝贵资源。虽然奥利维蒂已经被拆散,但是奥利维蒂的众多企业家、设计师、建筑师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而爆发出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值得像店口这样仍在发展中不断寻求突破的新兴城市学习的。现在,很多从奥利维蒂走出的人才都在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比如从奥利维蒂走出,后来前往硅谷的人工智能专家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Scaruffi),在专著《硅谷百年史》中,列出了很多科技公司衰落的例子。企业可能会因经营不善而衰落,在科技进步的浪潮中,谁能屹立不倒?但从奥利维蒂到硅谷,这种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不正是西方技术进步史中一脉相承的东西吗?

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其价值不受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积土成山,堆积成人类文明的大厦。无论是一百年前还是当下,对于企业来讲,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企业能否跟得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关键看能否不断地进行自我变革,同时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温斯顿·邱吉尔说过:“你回首看得越远,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